您的位置:杂酷网 > 影视 > >正文

​一则消息,让我想起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采访经历(军旅往事之四)

摘要一则消息,让我想起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采访经历(军旅往事之四) 最近,一则关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发布的权威消息:《八一电影制...

一则消息,让我想起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采访经历(军旅往事之四)

最近,一则关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发布的权威消息:《八一电影制片厂2024年公开招考文职人员预告》。

预告中称,八一厂今年将招考文职人员。

艺术岗位有:导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

非艺术岗位有:录音、胶片修复、烟火、摄影整备、军车检修、资料编辑。

管理岗位有:行政管理、业务管理。

文职人员的具体岗位名称是:导演、摄影师、美术员、剪辑师、技师、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助理编辑、助理员。

人员来源为:高校毕业生或社会人才。

这次招收的文职人员,工作地点均在北京。

基本待遇包括:身份地位、工作待遇、薪资待遇、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功勋荣誉。

总之,各项待遇很好。

按照全军统一招考部署安排,报考八一厂文职人员艺术岗位,实行先面试后笔试。报考非艺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实行先考试后面试。

有意报考的人员,可以登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人才网,了解有关具体的报名流程及材料要求。

看到上述消息,让我回想起多年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采访的往事。

因文学创作需要,我曾数次到八一厂采访。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即1988年夏天的那次采访。

限于篇幅,这里只简要记述那次采访。

1988年,我在广州军区司令部某编研室工作。

当年8月19日至25日,我应邀到北京参加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北京大都饭店住了几天。

那几天,主要是参加大会、分组研讨、外出参观。还观看了会议主办的《丝绸之路歌舞晚会》,欣赏了著名艺术家戴爱莲、资华筠、阿依吐拉的舞蹈,欣赏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甘肃艺术学校、日本芙二三枝子舞蹈团表演的精彩节目。

会议尚未结束,我即按原计划、原约定转移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招待所,开展了几天的采访活动。

八一厂位于北京市广安门外六里桥甲一号莲花池畔。

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的家里,田华接受了采访,她和我谈了三个半天。

感谢她的信任,她还将她珍藏的日记本拿出来给我细看。

她12岁参加八路军,经历过严酷战争考验。她曾任八一厂演员剧团团长,主演过电影《白毛女》《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秘密图纸》《碧海丹心》《法庭内外》等。

田华和本文作者在八一电影制片厂(1988年夏)

我根据田华谈话录音整理的文字约有15000多字,这都是珍贵的军人记忆和原始素材。

关于她的家族、身世、爱情、从军经历、演艺事业、所拍影视和所获荣誉,这里就不细说了。

田华在家中接受采访时接了个电话

我的采访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事先确定采访人物,提前研究已收集的有关资料和电视专访,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分别拟出采访提纲,每份提纲约有30条至50条提问。面谈时,用笔记本速记谈话内容和现场情况(有时抓拍几张照片)。同时在茶几上或桌子上放一个小型录音机全程录音,回去后再仔细聆听,逐句逐段用纸笔整理出来。部分时间、地名、人物、事件及专业术语,核对权威资料和他人提供的原始资料,避免出现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顺利完成采访,并长时间完整保存那些有价值的资料。

1988年8月26日上午,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魏风应约来八一厂招待所接受采访。

因为他是田华的老战友,因为他是军队文艺工作的老领导和文艺创作的实践者,所以把他请来和我长谈。

魏风是个老革命军人,作家,正军职。

他1938年13岁时参加八路军,先后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团体的领导工作。曾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处长、总政歌舞团政委和团长,后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

他在创作上也是很厉害的,曾在22岁时用三天三夜写出五幕话剧《女英雄刘胡兰》,还创作过歌剧、电视剧等。

魏风的这次谈话,主要是讲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和小同志的成长经历,当然还有军队文艺工作的宝贵经验。

他讲得细致而生动,战争时期的许多细节还是第一次听说。

我根据采访魏风的录音整理出的文字,约有5000字。

在八一厂时,我还专门到八一厂特技车间采访了特技烟火师于泽,参观了摄影棚和特技车间。

于泽1947年投身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他于1953年调八一厂担任烟火组长、特技车间主任、行政管理处处长。

他以“烟火大王”而著称于电影特技界,是中国电影烟火特技杰出的专业人才。

他参与摄制的电影有《风雨下钟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血战台儿庄》《巍巍昆仑》《大转折》等。

于泽就在特技车间里向我逐一介绍电影拍摄需用的许多道具,以及电影制作的过程和技巧。

8月29日下午,苏凡在八一厂招待所接受我的采访。

苏凡是田华的战友和丈夫,也是她的“指导老师”和“后勤部长”。

苏凡在八一厂招待所接受采访

苏凡和田华

苏凡、田华在家中

苏凡早年接受北平地下党领导,参与地下斗争。抗日战争时参加八路军,进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戏剧队。

他曾任65军文工团团长,还是开国大典天安门舞美设计及场地布置负责人。后任八一厂导演、文学部副主任。

他担任副导演的故事片有《柯山红日》《碧海丹心》《东进序曲》,担任导演的故事片有《解放石家庄》《柯棣华大夫》。

他还是长纪录片《野营训练好》《通信兵战歌》的编导,我在部队时都看过。

苏凡接受采访,主要是讲自己、讲田华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创作实践,还有抗敌剧社、八一厂的一些情况,并且详谈了和田华在战火中相识相恋以及组成家庭以后的情况。

8月30日下午,李力在八一厂招待所接受了采访。

李力1938年参加革命,长期担任八一厂演员剧团团长和故事片室副政委。

他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英雄虎胆》《狼牙山五壮士》《秘密图纸》等多部影片中出演角色。更重要的是,他还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

李力接受采访,主要是介绍田华、苏凡和八一厂演员剧团的情况,以及特殊年代每个演员的一些情况。

在八一厂采访,还有一个小插曲。

那时的八一厂招待所还相当简陋(估计现在条件好一些),房间里没有安装电话机,只有木床、小柜、水瓶、杯子、茶几和简易沙发。

八一厂似乎一直经费不足,当时我看到一些很有名气的男女演员居住条件都一般。有的住小平房,不够用了就在房后加一截,再不够就再加一截。

那时,整个八一厂招待所,只有值班室(传达室)有一部公用电话。

一天下午,我外出回来,准备回八一厂招待所自己的房间,路过值班室时听到里面有一阵又一阵电话铃声,但无人接听。

我探头看了一下,发现室内无人,推测值班员可能是有什么事临时出去了。

电话铃声还在连续响起。

我不能不管,过去抓起话简:“喂,请问找谁?”

电话里的声音:“请喊帕夏来接电话。”

我听得不太真切,于是再问:“找谁?”

电话里说:“帕夏,帕夏!”

我想知道完整姓名,便于喊人,于是按常规思维又问了一声:“姓什么?”

电话里说:“就叫帕夏。”

我将话筒放在桌子上,站在走道里朝楼上喊了起来:“有帕夏的电话!请帕夏来接电话!”

不一会儿,楼梯上有了脚步声。

接着,一个鼻梁高挺、大眼深邃、美得摄人心魄的年轻女子在楼道栏杆上方探出头来。

她瞪着一双美丽的大眼晴看着我,并不说话,而是用右手指了指着自已的脸庞,似是在问:“是找我吗?”

我忽然发现我是认得她的,只不过是一年前在电影中见过她。

对!见过,她就是动作电影《海市蜃楼》中的那个女主角,那个马背上身着红衣、惊鸿一瞥的神秘女子。

她此时出现在八一厂招待所,估计是要参与一部新片的拍摄。

我忙说:“你是帕夏吧,有你的电话。”

她风一般下了楼,经过我身边时笑着说了声“谢谢!”忙去接电话。

帕夏全名是:帕夏 . 乌买尔。

她是维吾尔族舞蹈演员。

她因在歌舞片《天山欢歌》中的出色表演而被选为《海市蜃楼》的女主角。

她那张纯天然脸蛋没经过任何现代医学刀工,年轻貌美,魅力十足。

她在那部好看的动作电影《海市蜃楼》中饰演的加沙洛娃,以绝美的容颜和惊艳的异域装扮成为该片的最大亮点。

不仅如此。

她首次涉足电影表演却游刃有余,不光是美艳动人,所有的动外戏都干净利落,这个“蛇蝎美人”的独特人设让广大观众久久难以忘怀。

我很快了解到,她这次来八一厂,是应邀前来参演惊险片《猎豹出击》。

这部电影的总导演,是八一厂著名导演严寄洲,他曾执导《英雄虎胆》《海鹰》《猎字九十九号》《死亡集中营》等影片。

后来,听说帕夏在出演了《猎豹出击》《国际大营救》之后,不再拍电影了。

她于1993年到香港定居,在香港演艺学院舞蹈系做兼职讲师。后来又开了家正宗新疆风味的艺术餐厅,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除了1988年夏天的那次采访,我后来又去过几次八一厂,只不过未再住在那里,而是入住总参通信部、军事博物馆的招待所和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宾馆。

到八一厂采访后写的文章,陆续刊发在《党史天地》《东方时报》《长江日报》《作家文摘》《国防教育报》《中国文化报》《军事博览报》等报刊,有的素材则创作文学作品。

近几年,一直有许多媒体及个人都在传言八一电影制片厂被裁撤了、不存在了。

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遗憾。

我也一直在关注八一厂。比如写信、打电话询问有关情况,订阅八一厂出的影视杂志(如《八一电影》《中外军事影视》),经常在报纸上、网络上浏览八一厂的动态新闻。

其实,八一厂一直都在,只是合并了一些单位,变更了领导机构,即从属于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

八一厂,曾像那颗伴随着雄浑乐曲熠熠闪光的红星那样大放异彩。

那乐曲、那红星、那一个个精彩镜头,仍在持续出现。

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惊险曲折的战斗故事,异彩纷呈的电影画面,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已成为人们永恒的美好记忆和宝贵的精神食粮。

八一电影制片厂,这块标牌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革命理想,意味着红色传承,意味着英勇战斗,意味着胜利前进!意味着无数人的热血情怀,意味着无数人的军人情结,意味着无数人的浩然正气,意味着无数人的英雄梦想!

提起八一厂,人们会想到哪些好电影?

自然会想到这些经典电影:《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柳堡的故事》《回民支队》《林海雪原》《地道战》《地雷战》《苦菜花》《东进序曲》《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锋》《奇袭》《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冲出亚马逊》等等。

提起八一厂,人们会想起哪些好演员?

自然会想起这些优秀演员:田华、王心刚、王晓棠、张勇手、里坡、刘江、李炎、张良、高保成、陶玉玲、曲云、袁霞、师伟、古月、杨雅琴、刘尚娴、冯恩鹤、宋春丽等等。

据我所知,后来的八一厂,尤其是现在的八一厂,一直受限于人才缺乏、经费不足,当然还有别的原因,所以后来优秀作品并不多。即便拍了好电影,在社会上也受到排挤。

当某些不良资本、不良导演怀着某种企图大举争夺、疯狂挤占中国文化宣传领域,拍摄一些存在许多问题的影视,人民群众是强烈不满的。

所以,八一电影制片厂这个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阵地只能增兵、只能加强、只能坚守,并主动出击。八一厂绝不能成为别人的附庸,绝不能丢掉手中的武器,绝不能持续削弱,绝不能轻易放弃!

现在,八一厂要大量招收各类文职人员,说明又有新任务新行动了。

这应该是个好消息。

衷心祝愿八一厂集结力量、重新出发、英勇战斗、再创辉煌!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