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近距离看美国》奴役黑人250年,还说啥平等自由?
解读《近距离看美国》奴役黑人250年,还说啥平等自由?
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进入到《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我也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最著名的一场演讲,这本书所讨论的东西就是围绕美国的种族问题展开的。
“道貌岸然”的美国?
在美国,种族歧视言论可以说是违背所谓的“政治正确”的最大禁忌。为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在这里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族裔。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想要和平共处,共同生活,相互之间的尊重与包容当然就是最最基本的前提。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种族问题,尤其是黑白之间的种族问题,是这个国家最深的伤痛。
很多人也以此抨击美国,说在北美大陆上黑奴制度存续的时间,比美国立国的时间都要长,黑人遭受了250年的奴役与剥削。
你们美国人不是自诩带着清教徒的虔诚信仰,为了实现自由与幸福,要在北美新世界建立一个梦想中的“山巅之城”吗?原来这山巅之城是用黑奴当砖块砌起来的啊?
之后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说什么“人人生而平等,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可被剥夺”,这不就是道貌岸然虚伪做作的伪君子吗?
这样的指责听上去是有道理的,黑奴制度在今天看来,当然违背人们基本的道德观念。美国人公认的先驱,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在1620年抵达北美。就在一年之前,在离他们登岸处仅有500英里的同一海岸,一艘荷兰船载着第一批20名黑人已经先一步踏上了这片土地。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从英国来到这里繁衍生息,与此同时,奴隶制和种族问题也就跟着在这片大地上蔓延开来。
150年后,美国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建国。奴隶制所造成的南北方的撕裂又再度延续了85年,最终以战争的惨烈形式爆发,在支付了75万人死亡的巨大代价之后,奴隶制才得以废除。
可在随后100年的时间里,黑人依然长时间遭遇种族歧视,特别是南方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以至于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一系列的黑人民权运动之后,黑人才终于拥有了这失去已久的公平。
而这一切,长达几百年的奴役与抗争,歧视与平等,值得我们好好地聊聊。
那么,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奴役黑人250年的美国人,还有什么脸高喊人人生而平等呢?
这就要从美国黑奴制度的成因说起了。
北美奴隶制盛行的必然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1492年,五月花号抵达北美是1620年。在中间空着的这100多年时间里,美洲是西班牙人的天下。
西班牙人在开发美洲掠夺矿产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劳动力的严重缺乏。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非洲,在那里,强壮的黑人多的是,直接抓去美洲就是了,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展开。
美洲包括今天美国、墨西哥所在的北美,和巴西、智利所在的南美。当年哥伦布登陆的是南美洲,西班牙人的开发也主要集中在这片地区。
到17世纪,英国移民才陆陆续续来到北美洲,而在他们的南边,奴隶贸易已经进行了100多年,发展得极为成熟。
随着北美移民的大量涌入,对于南方的奴隶贩子来说,无异于出现了一个需求巨大的新兴市场。换个送货地点,直接把奴隶市场开到北美东海岸,这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
北美的新移民会不会接受南方奴隶贩子送来的好意呢?答案应该说是肯定的。
一方面,奴隶制一直都是欧洲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卖身为奴在那里早已司空见惯。但当他们看到美洲的黑奴,直接把人彻底当作牲口一样买卖,还是被这“异国风光”吓了一跳。毕竟平等、自由的启蒙思想已经在欧洲萌芽。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当人们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时候,什么道德顾虑都只能暂且放一放,活下来才是第一要务。
举个例子你感受一下,五月花号一行102人,一大半都没能熬过第一个冬天,只有44个人等到了来年春日的暖阳,可想新移民面临何种的生存压力。
正当一批批移民在荒野中挣扎的时候,有人运来了一船的黑人劳动力,并且都可以不用掏钱买,只需要用当地的木材作为交换。可以想见,绝大多数人不会有丝毫的道德顾虑。
黑奴所带来的利益,不仅诱惑着在蛮荒之地求生的人,甚至诱惑着强大的大英帝国。后来,英国与西班牙达成协议,由英国皇家非洲公司垄断整个美洲的奴隶进口,两国王室各得利润的四分之一。
就这样,黑奴贸易成为了大英王朝的皇家事业,一个强盛的国家成了最大的“犯罪集团”,源源不断地向美洲倾销奴隶。这片土地当时的主人,亲手将这里的奴隶制推向了高潮。
当时的情况是,前有成熟的贩奴产业,当下面临生存的压力和利益的诱惑,再加上强大国家的推波助澜,奴隶制在北美的盛行泛滥简直就是天时地利,各方合力造就的必然。
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乃至是一个国家会毫不犹豫地跨过道德的门槛,选择堕落。
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他们在犹豫中收回抬起的脚,在道义驱使下,选择了站在符合人性的一方,而正是这些少数人的坚持,奇迹般地逐渐显示出了力量。
“螳臂当车”的力量
这群人就是带着坚定宗教信仰的清教徒们。他们从欧洲来到北美,就是为了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既然自己反对在欧洲受到的压榨,那如今又怎么能换个方式去压榨黑人呢?
新移民纵使有万般理由,但他们就能因此具有剥夺他人自由的权利吗?这发生在300多年前的北美开拓的初期。他们第一次试图离开自己的困境,离开自己相对优越的地位,站在那些他们还完全无法理解的黑人立场上,质问这个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甚至在还未完全解决温饱的时候,他们就建立起了哈佛大学。
或许这些人认为,只有拥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活下去。而当他们满怀希望挂上哈佛大学牌子的时候,距离五月花号抵达仅仅过去了16年,而距离美国建国还有100多年,这也正是所谓的“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北方,正是这些清教徒的聚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北双方在对待奴隶制的问题上,便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我们从北方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哈佛大学所在地的马萨诸塞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看到那种基于宗教道义的坚守,逐渐发挥出的作用。
1640年,也就是在五月花号抵达二十年之后,一名船长从马萨诸塞出发去往非洲送货。卸货之后突发奇想,我来都来了,那就别空手回去。于是带着船员拿着枪,突袭了一个小村庄,抓了一批黑人装上船,返回北美。
当时马萨诸塞还处在开拓的最早期,但当地清教徒依据宗教原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政管理。
他们可以认同在欧洲的那种,本身就是战俘,或者自愿出售自己的奴隶,但对于黑奴这样被迫的奴隶是无法接受的。奴隶贸易在北美已经盛行,可他们还是顽固地坚守着自己这个地方的“道德清白”。
这名船长一回来立刻就遭到逮捕,而那些被抓到这里的黑人,他们竟然一致决定,用公款把这些人全部送回了非洲。
然而,他们最终还是无法抵挡贩奴的浪潮,马萨诸塞和其他殖民地一样,蓄奴成为了普遍现象。它的港口波士顿,也因为运转了奴隶而繁华起来。
尽管,当时很少有人认为这样螳臂当车的行为有什么意义,但是当我们看到100多年之后,摧毁奴隶制的烈焰就是起于这最初的星星之火,我们便能够感受到它的力量。
马萨诸塞的清教徒们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道德诉求,在之后的100多年,越来越多人产生了对奴隶问题的反思,也就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抵制奴隶贸易的运动中来。
在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几年,他们就提出了有关禁止本地区进口奴隶的法案,但最终被当时该地的英总督否决。
到了1774年,这也是独立战争爆发的前一年。马萨诸塞英总督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封令人惊讶的申诉书。这竟然是一群黑奴递交的,他们从人性的原则、基督教的道义出发,甚至从当时的法律中寻找依据,要求恢复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被剥夺的生而自由的天赋权利。
要知道,黑奴的合法抗争,在殖民时期是罕见的。
100多年来,尽管黑奴的人数急速增长,但他们一直都是一个几乎没有自己声音的弱势群体。这不仅因为肉身上的胁迫,同时也因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文化的蒙昧状态,让他们对奴隶主逆来顺受。
但是从这份申诉书中,我们看到了黑人思想上的觉醒。尽管追求自由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天赋人权的理论、基督教的教义与法制的概念,这些很明显并非来自他们的家乡,而源于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从这份申诉书,我们看到了黑人为争取自由迈出的第一步,同时也能看到那些清教徒们的身影。他们逮捕了一个贩奴的船长,把几个黑人送回了家乡,他们持续了100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些结果,带来了黑人的逐步觉醒和更多白人的对道德反思。
几年之后,在独立战争时期,马萨诸塞州通过立法,最终完成了对奴隶制的清算。
与之类似的,宾夕法尼亚州也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相似的历史进程中都暗含着相同的逻辑:他们都有过一个对人性的思考,也都有过一段无法抵御利益浪潮冲击的阶段。但是最终对于道义的坚持战胜了人性的贪欲,他们也在自我的反省中,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实从奴隶制的兴起到这段历史的终结,并非我们之前以为的那样,是白人奴隶主与黑人奴隶之间的压迫与对抗。由于思想的蒙昧,在殖民时期,黑人并没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场角逐是在人类的内心中,是在良知与利益之间展开的。
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正是我们良知的醒悟以及对人性的反省。
美国奴役黑人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对黑人造成了长远的负面影响,包括长期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那些参与、支持和从奴隶贸易中获利的人,应当承担历史的责任,遭受道德上的谴责。
尽管当代美国人没有直接参与,但他们也有责任纠正历史的不公,并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平等与包容的社会。
站在今天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年他们身上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从他们身上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也是为了寻找到人性的闪光,获得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建设之力。
“一国两制”的妥协
独立战争结束之后,北方各州纷纷以立法禁止奴隶交易。那南方是什么情况呢?
用林达的话来说,美国建国初期,在奴隶制的问题上,真是两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这两颗老鼠屎指的是两个极端保守的南方州,佐治亚和南卡罗来纳。
在刚刚诞生的美国13个州里,这两个州远远地落在了美国思想主流和历史的后面。因为这两个州的主要人员构成并非英国来的清教徒,当然也就没有那种来自宗教道义上的思想负担。
在他们眼中,你们这些北方佬满嘴“仁义道德”,怎么会如此天真?我们就很务实,一切都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这两个南方州的经济极度依赖农业,棉花、烟草、稻米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作物的种植都需要奴隶,奴隶制是他们种植园经济的核心。你们要求我们立法废奴,那我的农业生产活动还怎么搞?难道我去你家吃饭?
“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他们也认同,但他们确实也打心底里觉得,黑人和我们也太不一样了。
这也很好理解,我们就看看康有为当年见到黑人的反应。
康有为应该算是清末中国人中最能够接受新思想的开明人士之一了吧。他自己所著的《大同书》宣扬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可谓言之壮怀激烈。
可当他第一次遇见黑人,他完全无法想象在他的大同世界里,竟然还有这么一类人。
康有为当时这样说:“大同之世,白人黄人相去不远,可以平等。黑人之身,腥不可闻,手足深黑,铁面银牙,斜颔若猪,直视如牛,蠢若羊豕,望之生畏。”
然后康有为对“大同世界”所无法容纳的黑人,想出了一个比奴役更加可怕的解决办法:“饮断嗣之药,以绝其传种。”直接种族灭绝,希特勒都要给他点个赞。
可见康有为真是被眼前的黑人给吓坏了,完全无法想象要如何与之平等共处。
当年美洲的白人也难免有过类似的想法,不可否认理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宗教思想又对于理性的深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原来各州彼此之间独立,交流也很少,各过各的日子。而当13个州的代表坐到一块,共同面对英国殖民者,商讨起草《独立宣言》的时候,对于奴隶制的意见纷争就摆到了桌面上。
《独立宣言》所要表达的是美国的建国者们共同拥有的思想。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在开篇重申了人人生而平等原则,随后就表达了对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推行奴隶制的愤怒。
这时,两个南方保守州的代表意识到,这份宣言,将是这个即将诞生的新国家的根本原则,如果他们无条件地服从,那他们就不得不放弃现在经济所依靠的奴隶制。
于是,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郑重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强调经济发展,对于他们来说奴隶制就是自己的经济命脉,如果要为了一个所谓的理念,就去冒一个割断经济命脉的危险,那他们宁肯现在就退出这个还在寻求独立,只存在于一张纸上的“美国”。
大敌当前,南北双方就奴隶问题经过几天的争论之后,最终通过的《独立宣言》是一个双方妥协的产物。与会的每位代表都心知肚明,他们必须以妥协维持这个联盟,仗才有可能打得赢,美国也才有可能诞生。
最后,删去了其中谴责奴隶制的条文,保留了人人生而平等,并具有天赋人权的建国原则。
妥协的结果,对于极端的南方州来说,至少解除了立即废奴的威胁,而对于代表着美国主流思想的北方来说,“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原则得到了确立,只要确立了这个原则,那奴隶制的结束,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
但是,之后奴隶制的彻底终结需要经历怎样的艰难,付出多大的代价,是他们在1776年宣布独立的那一刻,妥协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
10年之后美国宪法的通过,几乎又重复了《独立宣言》的过程。它确立了自由的目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民主制度,对公民权利从制度上做出了保障。但是在消除奴隶制的具体步骤上,依然是做出了妥协。
比方说,每个州的众议院人数是按照人口比例产生的,如果只计算自由人,那南方的人口数量就很少。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同意南方在计算人口的时候,一个非自由人,也就是奴隶等于五分之三个自由人。
再比方说,在1808年之前,国会不得禁止一州同意的外来人员入境,这其实是给了南方州一个为期20年进口奴隶的缓冲时间。
还有,蓄奴州的奴隶跑到了非蓄奴州,不得根据自己的法律,解除他的奴隶身份,而是要将奴隶交还。
这些都是经过制宪会议,在长达三个多月的争论,各方妥协的最终结果,形成了一种美国版的“一国两制”的局面。
当然,南方的保守州也作出了相应的退让,首先,他们都承认美国的建国原则,也承认奴隶制是不符合这样的原则的。并且表示愿意向废奴的方向努力。他们所要求的是有更多的缓冲时间,以至于不要发生太大的经济动荡。
那在85年之后,又为何会因为奴隶制度问题,爆发惨烈的南北战争呢?南北战争的爆发其实奴隶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其中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这便是我们之后的节目再讲的故事了。
废奴推动者自己却终身蓄奴
在150年的殖民时期,其实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是一个农业社会,奴隶制是各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而奴隶也都是各自家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当他们决定通过立法废除奴隶制的时候,就是要将自己的一份财产化为乌有。
我们回看这段历史会发现,原来人类历史并不见得是我们一直认定的,就是靠“利益”在驱使与推动。在利和义的选择面前,有人选择了前者,无可厚非,但也有人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北方虽然出于道德理念的推动,但也只有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州是在独立战争时期就废除了奴隶制。其他北方各州,是在独立之后,先停止进口、然后停止交易,慢慢地一步步达成最终的结果,这个过程有的北方州也是走了几十年的时间。
这就如同是一场由道德和理念推动的“自我革命”,这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革命那样,是暴风骤雨式,在瞬息之间完成。它是分步骤的,也是充满了妥协与矛盾的。
这种矛盾同样反映在当时美国最优秀的人物身上,比如说华盛顿和杰斐逊,他们两个都是坚定地主张废除奴隶制。
但是在华盛顿家里,一直也都有家奴。他去世的时候,他所在的弗吉尼亚还没有立法废奴,最后他在自己的遗嘱里解放了所有的奴隶。
华盛顿虽然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奔波了一生,但他没有为自己在经济上取得额外的利益。他祖传而来的住宅很大,风景很美,但也十分简朴,典型的美国乡土味。如果他在生前失去自己的家奴,他都没法维持自己体面的晚年生活。从第一任总统任上回到家里的时候,孤身一人。如果家里的奴隶被解放了,他都不一定能再雇得起仆人为自己照顾菜园和牛马。
杰斐逊相比于华盛顿就多了一些贵族气质,生活品位要高得多。他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栋住宅,还为此晚年负债。他和华盛顿一样,为国家奔走一生,但没为自己带来额外的钱财。他不仅生前保留了自己的家奴,去世的时候也并没有像华盛顿那样,把他们全都解放,因为他还必须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一些生活的依靠。在他死后,他欠债建造的那幢房屋,也被他的孩子卖了还债了。
激烈反对奴隶制的人,却终身蓄奴,或许在有的人看来这就是一种讽刺。但对美国人来说,历史就是历史,他们也从没打算要隐瞒这些细节来为伟人粉饰,也没有人因此而怀疑这些国父们反对奴隶制时的真诚。
华盛顿和杰斐逊在一次次提出废奴议案的时候,他们当然知道这对于他们个人的生活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他们还是出于道德的自觉,竭力离开自己的利益,站在宗教与人性的立场上,将历史向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向推动。
标签:近距离看美国